专用车作为商用车的一个分支,在服务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专用车发展更是呈现“井喷”的态势。然而,在新常态经济下我国的专用车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低端制造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向中高端出迈进是大势所趋,因此专用车企业到了不得不转型升级的时候,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才能杀出一条血路。下面笔者对新常态下专用车企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转型升级是适应“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需要
第四次世界工业革命起始于德国政府提出的工业4.0,它是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与此同时,北美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或“先进制造”,日本在强调“无人化工厂”,中国则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
“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了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机械手,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
作为专用车生产企业必须抓住信息化智能化制造的大势,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搭建,运用互联网思维,在整合数据分析、研发设计、物资供应、生产制造、营销售后、财务管理以及人才育成等方面,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导向,基于网络信息系统,依托智能制造系统,实现互联制造,满足定制化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快速、准确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持续赢得客户信任,抓住客户心灵,独占市场的鳌头。
二、转型升级是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需要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发展领域集中在基础建设、高端装备、资源、交通、物流、商贸、农业、金融等方面。“一带一路”做大全球“蛋糕”的战略思路,为专用汽车产业带来发展机遇,加快了专用汽车区域发展步伐。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专用汽车带来发展机遇。一是战略拉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必将需要大量的专用汽车,主要包括:工程机械类车辆、工程专用改装车辆、特种装载车辆、高空作业车、电力工程车、移动电源车、移动通信车、爆破器材运输车等。二是改变过去点状、块状的发展格局。横向看,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纵向看,连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互联互通、四通八达的交通,将在大空间内打破区域的限制,对我国卡车、物流两大行业具有长期拉动作用,用于长距离运输的重型专用车和用于短途配送的轻型厢式货车或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三是助推同俄罗斯、中东、东欧等国家未来在油气领域广泛深入的合作。新增了大量有效的陆路资源进入通道,用于长短途运输油气运输的油罐车、化工液体运输车、液化气运输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专用汽车产业经过近50多年的发展,目前产量已占载货汽车总产量的50%,达6000多个产品品种。产品范围涉及交通、城建、环卫、市政、石油、化工、卫生医疗、银行、军工、等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行业。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看出,专用汽车产业所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并促使专其区域战略布局的实现。
三、转型升级是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的需要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计划特别提到了:“互联网+”协同制造,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互联网+”高效物流,构建物流信息共享互通体系,建设智能仓储系统,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互联网+”电子商务,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创新。“互联网+”便捷交通,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运输工具、运行信息的互联网化水平,创新便捷化交通运输服务。“互联网+”人工智能,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培育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推进智能产品创新,提升终端产品智能化水平。可以说,“互联网+”正在也必将持续改造专用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研发、采购、制造、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用车等。专用汽车相关产业链市场规模有可能突破万亿元(包括研发、制造、后服务、金融等)。未来,大数据分析将改变专用车行业的产业链面貌,专用车企业必须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预测和分析上下游供应链,从而在运营决策、品牌管理、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客户维系等方面精准决策,实现新突破。
四、转型升级是响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解决有效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使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新的平衡;就是要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改善供给品质,创造新供给、培育新需求;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盘活过剩产能沉淀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让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领域转移到高效率领域,从已经过剩的产业转移到有市场需求的产业,进而实现资源优化再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目前我国专用车行业仍然存在:散乱差、市场集中度低、产品结构失衡、发展不均、生产技术水平低、经营粗放、盲目投资等严重问题。可以肯定的说,目前国内专用车已经出现了结构性的产能过剩问题,而我们多数企业还是依靠消耗大量资源、廉价劳动力来获取微薄的利润,但是随着物价的上涨,企业的各种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都使经营更加困难,这种粗放的经营方式以及低端劣质的产品供给是与中央的整个大政策相违背的,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专用车企业到了不得不改革的时刻,不改就要被淘汰,唯一能做的就是:跟随国家大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增强创新能力,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引进先进技术,建设柔性化生产线,积极推行智能化生产,合理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产能,防止盲目投资扩产,造成产能过剩,资金链断裂。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品升级,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自身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通过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企业经营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转型升级是适应专用汽车发展态势,提升专用汽车发展质量的需要
我国专用汽车行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专用车既具有汽车的机动灵活,又具备专业特性,特别是进行专项作业的功能,用途十分广泛,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虽然近些年由于受到相关标准法规调整变化和国家加强治理超限超载车辆的管理等因素制约,专用汽车总产销量受到一定抑制外,但市场总需求量还是维持在较高水平,一旦相关政策平稳后,需求量还会继续释放。
专用汽车总产量中重、中、轻型车辆构成比分别为:2011年2:5:3;2014年基本达到5:2:3合理化水平。专用汽车品种数变化。由于国内专用汽车生产企业较多,市场总需求量有限等原因,为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近几年多数企业根据市场需要注重新产品开发力度,产品范围基本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专用汽车品种中厢式车、罐式车、特种结构车、专用自卸车品种发展较快。
从专用汽车产品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快速提升专用汽车发展质量非常重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开发新产品,坚定不移地走良性循环的道路,才能够把企业打造成为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品多元化、经营精细化、技术集成化的具有发展后劲的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企业。
六、转型升级是夯实发展基础,满足市场需求,提升竞争力的需要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资深专家分析,“十三五”期间,我国专用汽车将以每年10%的增长速度向上递增,“十四五”乃至“十五五”期间,将以每年6%的增长速度向上递增。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专用汽车行业产品总量需求还远未有达到其饱和值,说明我国专用汽车产品总量需求还将维持在高位需求状态,这些因素为具备实力的专用汽车生产企业进入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供可能。
在我国专用汽车行业相关政策制定上,一般把中国专用汽车生产企业划分为运输类专用汽车生产企业和作业类专用汽车生产企业。运输类专用汽车生产企业:政策鼓励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作业类专用汽车生产企业:政策鼓励产品系列化、深度化、个性化、高附加值化发展。运输类专用汽车生产企业适合集团化、规模发展,是规模经济特性企业。
专用车企业想要尽快做好做大做强,必须通过转型升级,夯实企业发展后劲,满足市场需求。通过转型升级可以增强企业技术实力,提高企业经营者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营层对复杂市场形势的驾驭能力,为企业进一步健康快速成长提供强有力地支撑。转型升级通可以规避由于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问题而带来的市场风险。随着国民经济总量和工业产品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专用汽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专用车企业发展重点应该是既能满足大量需要,又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专用汽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专用汽车企业除了要低头拉车(做精做优产品),更要抬头看路,向前看,向远看,站在高处看,把握国际国内国家大势,谋定而后动,实现转型升级,不要急于追求低端的规模,先把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好,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然后俯下身子以工匠精神塑造满足客户需要的高端精品,把专用车的“专”和“特”发挥到淋漓尽致。作者:范卫民 来源:第一专用车网 程力专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湖北程力或程力专汽,国家环卫车辆定点生产厂家:主导品种有洒水车、油罐车、加油车、运油车、垃圾车(餐橱垃圾车)、吸粪车、吸污车、自卸车、清障车、随车吊、高空作业车、教练车、冷藏车(冷冻车,肉类运输车,蔬菜运输车,药品运输车等)、防爆车(民爆车、烟花爆竹运输车)、散装水泥车、化工车、消防车、汽车配件、混凝土搅拌车、矿用车(非公路运输车)、洗扫车、高压清洗车、液化气体运输车、校车等二十大系列300多个品种车型。
程力专用汽车公司官方销售网站:www.dfclzy.com 销售热线:13971794033 .0722-7020033。
|